下载APP
  1. 首页
  2. 精品其他
  3. 熟悉的陌生人(韩少功文集)
  4. 第12章 文革为何结束

第12章 文革为何结束(2/5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三是“继承型”,即表现为对“文革”中某些积极因素的借助、变通以及利用。“文革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现象,从总上说,有革命理想和极权制两导向互为杂和逐步消的特征,两者一直形成在的张和频繁的震,使解放与禁锢都有异常的峰表现。一九六六年,泽东在主要政敌失势之后仍然发起运动,是“权力斗争”说难以解释的。他倡导“继续革命”和“造反有理”,“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”,在随后两年里甚至使大分国民享受了度的结社自由,言论自由,全国串联,基层自治,虽然其最终目标至今让人疑惑不解和争议不休,但民主的激化程度足以让西方人士望尘莫及。他后来政策退失据,反复无常,越来越陷极权弊端的困锁,但就全社会而言,反叛神和平等目标的合法还是得到了暧昧的延续,如大字报等手段获得法律保护,“反神得到政策鼓励。这一极为矛盾的状态和过程,给结束“文革”留了活。回着《国际歌》声的四五天安门运动,以及后来被取缔的“民主墙”,不过是历史向前多走了半步,是“造反有理”的变

二是“疏离型”,表现为对“文革”的抵抗。当时没有直接受到过政治迫害的更多人,也对“文革”隔和怀疑日增,是因为“文革”妨碍了他们的个人生活望。这些人一般没有烈政治意识和直接政治行为,但对“文革”形成了更为广泛而大的价值离心力。七十年代中期现了青年们“革命还俗”后的“自学”、“艺术”乃至“家”——上海品牌的手表和自行车也被市民们烈寻购。湖南著名的“幸福团”由一些弟组成,寻作乐,放浪不羁,听爵士乐,谊舞,打架斗殴甚至调戏女。作家王朔在《光灿烂的日》里描写的一伙军弟,也接近这个人主义、颓废主义、虚无主义的状态。这证明即使在当时执政营垒的,禁教条也被打破,世俗兴趣逐步回,加速了“文革”的动摇和解

从这一看,“文革”不同于一般的极权化整肃,比如一九六八年全国大被叫停以后,异端思仍在全国范围继续活跃与涨,与五十年代末期“反右”以后的万齐喑大有区别。同是从这一看,对“文革”的反对,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式民主,比如新思并不是对bbc或者voa的照搬,亦无中产阶级作为社会支撑,而是一植于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中国特产。遇罗克、李一哲、杨曦光(杨小凯)、张志扬等知名异端人的经历证明,他们既有“逆反型”状态,从“文革”中获得了负面的经验资源;又有“继承型”状态,从“文革”中获得了正面的思想资源——在他们的各文本中,红卫兵或造反派的份背景隐约可见,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遗传明显可见。

主义”的党倡导者,显然与他们的蒙难经历有关。

“文革”结束多年以后,市场化程中冒很多群事件。工人们或农民们泽东的画像,大唱革命时代的歌曲,抗议有些地方的贫富分化和权力腐败,怀念着以前那领导与群众

正因为如此,有很多研究者认为“文革”中没有民主,至少没有真正的民主,因为所有造反都是在服从中央“战略署”的前提行,而且即使是异端思也往往带有红的话语胎记。这些说法不无理。不过历史从来不是发生在无菌箱里,民主从来没有标准范本。俄国叶卡捷琳娜的启蒙,是有专制前提的启蒙。法国拿破仑的改革,是有专制前提的改革。人们并没有因此而一笔勾销历史,并没有对他们的启蒙或改革视而不见。古希腊的民主制与隶制两位一,从来都不乏劣迹和伤痛,但后人并没有说那不是民主。“文革”其实也是这样,“尊王奉旨”是一方面,革命旗号之的一题多作和一名多实,作为某些书生最难看懂的历史常态,是不可忽略的另一方面。在这后一方面,反叛神和平等目标既然有了合法,就固化成一全社会的心理大势,如同一列狂奔的列车,脱极权轨并非没有可能。回顾当时众多异端人士,我们即使用西方某些最傲慢和最挑剔的光,也不能因为他们有一个红胎记,就判定他们与民主无缘。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